
陕西一烈士陵园守陵老人走红!跑了三天借电视,只为让烈士们看阅兵
这年头,总以为热搜上的名人事儿才让人动容,其实许多普通人的坚持才最让人敬佩。
这两天,陕西岚皋一个烈士陵园里的一位守墓老人火了。
他不是网红,也不是什么大人物,只是个默默无闻的“王大爷”,却让无数人破防。
王大爷今年已经快七十了,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扎在陵园,每天跟墓碑打交道。
说起来简单,其实干的都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:守墓、扫地、祭扫、看护烈士遗物。
他早已把这些牺牲的烈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,甚至能背出来每个人的名字和牺牲时的故事。
岚皋这个陵园埋着七位为抗击侵略牺牲的烈士,还有几位是抗洪抢险时没能活下来的。
王大爷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情,是那些只在屏幕前喊口号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的。
今年九月初,国家组织了大型阅兵仪式。
王大爷早早就琢磨着,烈士们能不能“看看”如今国家的模样。
说起来简单,可是陵园里连个电视都没有。
他一咬牙,开始在附近村子一家一家敲门借电视。
三天时间,跑了好几个来回,腿都肿了,终于借到了台旧彩电。
可问题又来了,电视不是插上就能看的,那些网络机顶盒、遥控器、WiFi连接,王大爷一窍不通。
邻居之前教过一遍,他转头就忘了具体操作。
眼看着阅兵快要开始,王大爷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赶紧下山找人帮忙调试。
半路遇到个开车路过的司机,小伙子本来赶时间,可听说王大爷要让烈士们“看看阅兵”,立刻掉头过去帮忙。
几番折腾,终于在电视上放出了阅兵直播。
王大爷这才松了口气,把电视朝着烈士的纪念碑摆好,自己默默走到一边,继续收拾杂物。
司机在旁边看得眼眶都红了,他说自己以前没怎么进过烈士陵园,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把烈士的事当成头等大事。
其实这样的感动不是第一次出现。
类似的新闻很多,比如四川有位老人年年清明自发为村里抗战烈士烧纸,还自己掏钱给墓碑除草。
东北某地守陵人冬天徒步十几里路进山,只为祭扫那几座几乎无人问津的烈士坟头。
大家平时不太关注这些地方,可是这些平凡守护者却一直没离开过。
今年的阅兵仪式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组织活动,烈士陵园也不例外。
现场不仅有王大爷这样的人,还有一批年轻志愿者,他们自发为烈士扫墓,给墓碑挂上新花圈,讲烈士的故事给孩子们听。
其实每一个被铭记的烈士背后都藏着一群默默做事的人,这些人没有大声喊话,却用小小举动把“尊重历史、珍惜今天”落到了实处。
有网友调侃说王大爷“有点傻”,怎么会觉得烈士们能看电视。
但其实,这种“傻”正是最动人的地方。
很多人只会说“缅怀”,可王大爷是真的在意烈士的感受。
他的做法也提醒了我们,纪念烈士从来不只是喊口号,哪怕是多擦一次墓碑,多摆一束花,多讲一个故事,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。
就像那位102岁抗战老兵,临终前还坚持要在医院看完阅兵,才安然离去。
这种执着和信念,是很多年轻人、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缺失的。
回头看,其实每一次大事件之下,都有这样的“守护者”存在。
他们不需要聚光灯,也不在意外人怎么看,自己的事就是自己的责任。
不管是烈士陵园里的王大爷,还是城市垃圾站的环卫工,亦或是乡村小学里坚守的老师,都是普通人里的英雄。
他们的故事不需要太多修饰,只要愿意听一听,感受一下,就会明白什么叫“真正的敬意”。
有时候,守陵人的一句话、一件小事,比无数大段豪言壮语更有分量。
现在大家都在呼吁“铭记历史”,可如果没有像王大爷这样的人把这件事坚持下来,历史很快就会被遗忘。
希望我们都能多一些“傻劲”,多一些敬畏,把烈士的名字和故事传下去,也记住那些在背后默默守护的人。
最后,借王大爷的行动提醒大家:别只在网络上缅怀英雄,有机会去陵园走一走,看看那些没有鲜花、没有人群的墓碑,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真正的安宁和幸福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一代代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。
我们今天能在和平年代刷手机、看直播、吹空调,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敬重的人和事。
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